8月2日至4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晔研究员应邀访问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韩广轩研究员首先陪同邓晔参观了试验站基础设施和科普展厅,随后依次参观了增温、降雨、遮阴、养分添加、刈割和凋落物去除、全球气候变化、降雨季节分配以及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邓晔详细询问了各试验平台设计原理及研究进展。随后邓晔做了题为“宏基因组技术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学术报告,从宏基因组、微生物组、微生物生态简介,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的构建机理理论及功能基因检测与微生物功能类群四个方面为参会人员进行了生动形象有趣的学术报告。黄河三角洲站职工、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20余人听取报告,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当前的研究进展开展热烈讨论。韩广轩随后作了台站介绍报告,详细介绍了试验站建设历程、功能地位、代表性成果以及规划展望,学生孙宝玉、李新鸽、李隽永、屈文笛、赵明亮分别就自己野外控制试验平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报告,邓晔现场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并确定了双方合作研究的切入点,为后续相关研究达成了合作意向。
报告会现场
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参观
邓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年获中南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至2007年赴美国交流学习,2007年至2009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士后。2009年至2014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研究科学家,信息分析组主管。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在各类SCI杂志上(Science、Ecology Letters、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等)共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曾作为GeoChip微生物功能基因芯片开发的核心成员之一获得2009年美国R&D 100科技奖。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方法的创建人,多个高通量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者。研究方向:开发和完善高通量宏基因组分子技术,包括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芯片方法;应用这一新的分子技术研究地域地理差异、全球环境变化和污染等生态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和反馈机制,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其所生存环境间的关联作用等。